低置换量PE联合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

临床资料

主诉

患者张某,男,年龄29岁,因“乏力、纳差10+天,尿黄、皮肤眼黄1周”入院。

现病史

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进食量由g/餐降至g/餐,伴厌油、恶心,进食后感腹胀不适,无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畏寒,未予重视及诊治,上述症状明显加重,1周前,继而出现全身皮肤眼黄、小便颜色加深,呈“浓茶样”,无鼻衄、牙龈出血,无呕血、黑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量异常,无发热、畏寒、咳嗽,无头昏、心累、气紧,无皮肤瘙痒,未解白陶土色大便及酱油色小便。

医院行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总胆汁酸.4umol/L、碱性磷酸酶U/L、谷氨酰转酞酶65U/L、白蛋白42.3g/L、总胆红素.6umol/L、直接胆红素.5umol/L、间接胆红素88.1umol/L;HBVDNA:2.06E6IU/ml。为进一步治疗,故于4月14日至我院,门诊以“慢性肝炎(重度)”收入我科。

既往史

5年前检查发现“乙肝”,平时不定期监测肝功(具体不详),曾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年后自行停药(具体服药、停药时间、乙肝病毒载量不详)。

家族史

有乙肝家族史。

入院查体

体温36.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慢性病容,表情自如,神志清楚,精神差,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重度黄染,未见皮疹、皮下出血,未见水肿、肝掌、蜘蛛痣。腹部丰满、软,无浅静脉曲张及肠型、胃型,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波动感、振水声,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区存在,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无亢进、减弱、消失,肠鸣音3-4次/分,未闻及血管杂音。扑击征阴性。双下肢不肿。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化验及辅助检查

肝功能:TBIL.6umol/L↑,DBIL.1umol/L↑,IBIL.5umol/L↑,ALB32.0g/L↓,ALTU/L↑,ASTU/L↑;

凝血全套:PT15.2秒↑,PTA%64.1%↓,PT─INR1.24↑,APTT39.4秒。

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治疗经过

人工肝术前评估

患者系重型肝炎患者,凝血时间延长,血总胆红素大于10倍正常值,经主任医师评估后有人工肝指征,向患者家属交代输血浆治疗必要性及风险,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善输血前相关检查后安排DPMAS人工肝治疗,术后联合0ml血浆置换治疗。

人工肝记录

患者于4月18日08:45时进入人工肝室开始DPMAS+PE人工肝治疗,12:00时治疗完成,DPMAS吸附联合置换血浆0ml,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畏寒、皮疹,股静脉穿刺处无渗血、渗液。

人工肝术后评估

患者人工肝治疗中使用血浆置换,无发热、尿血及腰痛等输血不良反应,人工肝治疗后返回病房安静休息。

治疗结果

病情转归

患者经健帆DPMAS+PE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病情减轻,后期继续以休息、保肝等治疗,好转出院。

临床意义

患者系重型肝炎,发病急、发展快、黄疸急剧加深,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代偿不全,肝脏代谢解毒功能的严重障碍,使大量的代谢毒物在体内积蓄,造成机体各方面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血浆置换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受限于血浆的供应量。我院人工肝室采用低置换量PE联合DPMAS人工肝模式治疗重型肝炎,补充了白蛋白及凝血因子等体内匮乏的生物活性物质,并能有效去除患者体内的部分毒性物质,如胆红素(患者单次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48.8%)、胆汁酸。结果显示,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明显减少了血浆需求量(由ml减至0ml),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这是单纯血浆置换人工肝所无法比拟的。

低置换量PE联合DPMAS是两种人工肝模式的组合,充分发挥了二者的优势,又弥补了双方不足,因此该联合治疗模式拓宽了单纯胆红素吸附的适用范围,减少了血浆用量,缓解了血浆供应短缺的困难,能及时为肝功能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提供人工肝治疗,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了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往期精选:

1.透析患者溶血的诊断和主要原因

2.免疫吸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炎症指标恢复快,起效快

文案整理:陈涛、陈莲珠

编辑:苏碧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xweiyana.com/myjy/20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