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只有哺乳期才得乳腺炎呢

不是哺乳期

也会得乳腺炎?

提到乳腺炎,可能宝妈们最有发言权。毕竟大多数的宝妈都经过被乳腺炎折磨的痛苦。

医院门诊,不少乳腺炎患者并不是宝妈,也不在哺乳期。

难道乳腺炎不是“独宠”宝妈吗?

01

非哺乳期乳腺炎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乳腺炎并非只发生在女性哺乳期,而是可以发生在女性的各个时期。

乳腺炎是女性常见的疾病,大部分乳腺炎发生在哺乳期,我们通常称为急性乳腺炎或哺乳期乳腺炎。而有一类乳腺炎症并不发生在哺乳期,被称之非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分为两类:

01浆细胞性乳腺炎

a、乳腺导管扩张症

b、导管周围乳腺炎

02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通常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尤其是妊娠后5年内(有报道称男性发病率约1.3%,地中海区域及亚洲人种发病率较高)。

02

毁乳痛苦,易误诊

非哺乳期乳腺炎多以乳房肿块、疼痛、红肿、破溃出脓为主要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不明显;本病早期不易被察觉,患者多因乳房肿块或肿胀而就诊。乳腺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术前被误诊为乳腺癌的几率较高,肿块初期需要与乳腺癌相鉴别,应做乳腺X线检查、超声、MRI检查,必要时行肿块穿刺进行病理检查,病理可见大量炎性细胞。

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发生在乳腺的大导管,而肉芽肿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腺的周边,就是小叶区域。所以也有人把这两类疾病认为是一种疾病,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中央型和周围型。

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单纯肿块型和肿块伴疼痛型,发病相对较慢,疼痛一般可忍受,肿块大多位于乳头后方及乳晕周围—“中央肿块”,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破溃、皮肤炎症、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内陷、乳头回缩、乳头溢液(淡清、绿色、乳白色或干酪样物)等表现。病理以大导管周围浆细胞浸润为主,少见肉芽肿性改变。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病理特点是: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小叶内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另有淋巴细胞,上皮样巨噬细胞和巨细胞等,常可见微脓肿;基于此病理特征此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是肿块大多距离乳头较远,位于乳腺周围—“周边肿块”。肿块常常突然变大,且疼痛剧烈。该病初期肿块如果不痛,误诊为乳腺癌的比例更高。

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往往发病突然,乳房会出现红肿破,甚至外形严重损毁,很难治愈。它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亚于乳腺癌。

03

病因不明,易复发

非哺乳期乳腺炎目前病因不明,国内外专家推断可能病因有:

◎阻塞学说:

由于先天性乳头内陷、乳管阻塞导致分泌物的阻滞,其化学物质引起无菌性炎症。

◎感染学说:

与肠球菌、厌氧性链球菌、布鲁氏杆菌、分枝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有关,但这些细菌是否为直接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

◎免疫学说:

一种器官特异性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有关。

此病是一个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病势缠绵、易复发的疾病。一旦发病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往往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困扰。

因此,预防非哺乳性乳腺炎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临床追溯的病史及观察到的发病特点,认为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舒畅情志,避免过于疲劳,保持情绪稳定,月经前期应尤其注意。

2、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高脂厚味,忌过食海鲜发物。

3、保护乳房,减少乳房部外伤,避免穿紧身上衣及佩戴过紧的胸罩。定期清理乳头,避免乳头损伤。

4、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等乳房部疾病,减少回乳期乳汁淤积。

如果已经得病的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本病为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资料证明易导致恶变。

不过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常易反复,因此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是能很快治愈疾病,预防疾病的复发。

另外,如果已经出现上述症状的朋友,一定要重视乳腺健康,科学诊治!找专业的医生进行专业的治疗相当重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xweiyana.com/myjy/20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