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
01
概念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污秽不洁的食品。主要病理变化为胃肠黏膜呈急性炎症、水肿、充血及分泌物增加。
中医认为,饮食所伤,或受寒湿、署湿,致胃功能衰减,清浊不分,消化失常而成吐泻。由于病因和体质等差异,临床上有湿热、寒湿和积滞不同表现。
02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
1.1、恶心、呕吐:发病较急,开始多腹部不适,续之恶心呕吐。
1.2、腹痛、腹泻:腹部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每日次数至数十次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含少量粘液。
1.3、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头痛等。
1.4、少数病例可因频繁吐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
2、常见体征
腹部柔软,在下腹部、脐周围有轻微压痛,肠鸣音亢进。
3、理化检查
粪便镜检可为阴性或有少量粘液及红、白细胞。
4、诊断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即可确诊本病。
03
1、中药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呕吐”、“泄泻”、“霍乱”范畴,可分为以下4型辨证施治。
1.1、寒湿型。多见于暑天过食生冷而发病,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肠鸣,腹泻便下清浠,不甚臭秽,胸隔痞闷,或兼恶寒、低热,肢冷、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散寒燥湿,芳香化浊。可服用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等。
1.2、署湿型。症见吐泻频作,腕闷恶心,腹痛即泻,肛门灼热,吐泻物皆酸腐臭秽,大便黄褐,小便短赤,心烦口渴,可伴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署化湿,调理胃肠。可服用署湿正气丸、周氏回生丹等。
1.3、积滞型。多因暴饮暴食所致,症见呕吐酸腐,嗳气饱胀,腹痛泄泻,粪便异臭,泻后痛减,腹满厌食,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消食导滞和中。可服用保和丸治疗。
1.4、虚寒型。多见于脾胃素弱者,症见呕吐频频,腹痛喜热喜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不渴,舌淡、苍白,脉沉迟或微细。
治宜温中散寒,补益脾胃。可服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03
2、饮食治疗
2.1、寒湿型
2.1.1、生姜15克,切碎,加红糖适量,沸水冲入服用。
2.1.2、陈皮、紫苏叶、生姜各15克,煎水服用。
2.1.3、丁香煮酒:黄酒50毫升放入瓷杯中,加入丁香2粒,把瓷杯放在有水的蒸锅中加热蒸炖10分钟。趁热饮酒。
2.2、署湿型
2.2.1、乌梅肉(末)克、苏叶(细粉)50克、白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2.2.2、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各20克,捣汁开水冲服。
2.2.3、鲜车前草(连根带叶)克,水煎分3次服。
2.2.4、银花莲子粥:银花15克(先煮5分钟,去渣)、莲子肉30克、白糖少许,煮粥服食。
2.3、积滞型
2.3.1、槟榔饮:槟榔(捶碎)10克、炒莱菔子19克、陈皮10克,水煎30分钟,弃渣,加入白糖适量,搅匀服用。
2.3.2、山楂麦芽饮:生山楂(片)、炒麦芽各10克,水煎代茶饮。
2.3.3、萝卜粥:鲜萝卜克(捣汁去渣)、粳米克,粳米泡净,与萝卜汁同煮成粥服用。
2.4、虚寒型
2.4.1、砂仁粥:砂仁(末)15克、粳米克,粳米淘净煮粥,加入砂仁末,再烧沸即成。
2.4.2、生山药(细末)30克、半夏(洗净)15克、白糖适量,先煎半夏,取汁2杯,倒入山药粉中,加水适量,拌匀,文火熬煮3~5分钟即成。
2.4.3:生姜粥:鲜生姜(片)6克、红枣2枚、粳米60克,煮粥服用。
03
3、西药治疗
3.1、恶心呕吐时可服用胃复安(灭吐灵)10毫克,或维生素B毫克。
3.2、腹痛时可口服莨菪片0.2~0.4毫克,或阿托品0.3毫克。
3.3、腹泻可用黄连素0.2克,或磷霉素钙胶囊0.8克,每日3次。
04
生活调理
1、生活调理
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保持居室环境的洁净卫生,消灭苍蝇。
2、饮食调理
2.1、急性期患者常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失水较多,因此需补充液体,可供给鲜果汁、藕粉、米汤、蛋汤等流质实物,酌情多饮开水、淡盐水。
2.2、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
2.3、病情稍为稳定时,可进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无刺激性、含纤维素较少的半流质实物,如瘦肉粥、面条、蛋羹等,为减轻胃肠负担,应少食多餐。
2.4、禁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腌、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刺激性强的饮料、食物和调味品等。
2.5、注意饮食卫生。
以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医院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