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吃了浸泡两天的黑木耳后中毒,其中7岁的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至今还在ICU病房没有脱离危险。
把黑木耳泡在水里久了,真的会导致黑木耳变成“毒木耳”吗?
黑木耳泡在水里两天两夜
一家三口食用后中毒入院
雯雯家在浙江农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7月28日那天,姐弟俩和妈妈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
妈妈赶紧带着雯雯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三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结合三人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医生初步判断是食物中毒引起的不良反应。询问三人之前吃过什么后,医生怀疑他们吃的凉拌黑木耳有问题。
7月27日中午,雯雯和妈妈、弟弟在家吃饭,其中一道菜是凉拌黑木耳,黑木耳之前在水里泡了两天两夜。
三人当中,妈妈吃得最多,其次是雯雯。弟弟因为不太喜欢吃黑木耳,只吃了几口,医院又吐出来一些,所以弟弟的症状最轻,经过治疗已经脱离了危险。
雯雯和妈妈的情况严重得多,她们全身黄疸升高,肝功能严重受损。尤其是雯雯,很快发展为肝功能衰竭,其他脏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人已经昏迷不醒。
女孩全身血液换了4次
目前依然生命垂危
由于病情危重,医院建议雯医院。7月31日,妈妈被送医院急诊科救治;当天傍晚5点左右,雯雯转入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治疗。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介绍,雯雯来的时候是处于昏迷状态,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谷丙转氨酶指标接近U/L(正常值小于50U/L),超出正常值将近倍,还有严重的黄疸。更棘手的是,除了肝功能衰竭,雯雯同时伴有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衰竭。
叶盛推断,雯雯可能是因为摄入了黑木耳所携带的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急性中毒反应。果不其然,浙江省疾控中心给出的检测结果显示,雯雯的血液样本里发现米酵菌酸毒素,这种毒素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重者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为了挽救雯雯的生命,从7月31日到8月8日,医院总共为雯雯做了4次血浆置换,每次毫升新鲜血浆换入雯雯体内,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4遍。同时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尽可能清除毒素。
尽管如此,雯雯的病情依然危重。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有4个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就接近%了。雯雯同时伴有5个脏器衰竭,抢救回来的机会非常渺茫。
黑木耳泡在水里,
真会变成“毒木耳”?
雯雯一家的中毒标本,包括家中剩余的干黑木耳和他们三人的血液,被送至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检测。
8月10日中午,检测出来了:中毒的罪魁祸首确实为米酵菌酸!中毒患者血液呈现米酵菌酸阳性,且存在中毒的剂量效应关系,但是在剩余的干黑木耳中并没有检测出米酵菌酸!
这是怎么回事儿?会不会和长期浸泡有关?
据报道,从年至今,陕西、浙江、河北、湖南、安徽和辽宁等多地都出现过,因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导致多脏器损伤的中毒案例。
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在各自实验室,对中毒患者家里剩余的干黑木耳开展了浸泡试验,结果显示: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医生说,雯雯一家是吃了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后中毒的。实验却表明,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没有产生毒素。
感觉又被弄糊涂了……
专家分析,浸泡实验结果表明:
“涉事”干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污染;
在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情况下,黑木耳浸泡过程中很难产生毒素米酵菌酸;
患者所食导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断与其家中特定外部环境有关,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涤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而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
由于这种特定的外部环境一般很难被模拟,所以普通消费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分析省内外多次发生的类似中毒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关键词:过长时间浸泡。
综上所述:在良好卫生环境下,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划重点时间的到了!!!
1、建议每次浸泡黑木耳时,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的数量,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果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希望雯雯和妈妈早日康复!
各位青菜,
注意饮食卫生,
才能拥有一个好身体!
编辑
王子轩
来源
钱江晚报(ID:qianjiangwanbao)、都市快报(ID:dskbdskb)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