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的人其实不太会挣扎,干性溺水也可能致

天气越来越热,想要找个地方玩水避暑吗?我们今天来提个煞风景的事情:万一妈妈和老婆溺水,你想先救哪一个?

这时你脑海中跑出的想像画面可能是很轰轰烈烈的,溺水者手脚不停摆动,大喊着“我溺水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要发现他人溺水很困难。

在溺水时刻,这个人会忙着把头伸出水面而无法呼救,过程中若吸进水让声带进水,声带及上呼吸道紧绷变得无法发声,所以溺水过程会比我们想像中来的无声无息,不是像电影、电视上演的那样大力拍水,因此即使一旁有人,有时也难以注意到溺水事件正在眼前发生。会注意到的时候,常常已经是溺水的人在无意识漂流、载浮载沉了。

不过如果观察到一个人在水中试着把头往后仰,眼睛睁得很大看起来很惊恐,嘴巴张开,不协调晃动着,看起来游的很怪很没效率,最好上前询问。

所以所谓的溺水,究竟为什么会取人性命呢?

刚开始快溺水时,患者会努力把头伸出水面。等到真的无法伸出头部,让头部低于水面后,患者的呼吸暂停。然而水会流进上呼吸道,造成喉头痉挛紧缩,气管收紧,难以呼吸,患者继续缺氧。但时间一长,患者通常后来喉头会放松,这时水会进到呼吸道和肺脏里,同样难以呼吸。无法呼吸、造成缺氧之后,溺水患者脑部失去意识,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呼吸窘迫而死亡。

什么是干性溺水?

水流至患者上呼吸道造成喉头痉挛,通常后续喉头会再度放松,因此水会淹进呼吸道和肺部,水淹肺部是我们普通比较熟悉的湿性溺水。然而其中一两成的溺水患者其喉头持续痉挛,因此水淹不进肺部,但呼吸道紧缩无法换气,同样会造成呼吸窘迫、窒息,这种我们就称为干性溺水。

大家可能曾经看过一个报导,说一名美国四岁小孩游完泳回家后,说觉得很累并呕吐腹泻,家长以为是肠胃炎,一周后小孩猝死。医生怀疑是干性溺水引起。这新闻打响了干性溺水的名号,也让许多家长担忧:“好好游个泳之后也会出事吗?”但其实这个案例并非典型干性溺水,首先,这小孩在游泳过程中曾经被卷到浪里被旁人救起,医院接受治疗,是个“溺水获救者”,绝非游泳过程中安然无恙,回家突然出事!另外他在溺水后一星期死亡,状况属于次发性溺水,或说二次溺水,也就是呛入的水影响了肺部功能,诱发呼吸窘迫,肺泡换气功能失灵而死。

所以看到这里,请大家不要觉得游泳太恐怖了,完全不敢让孩子去学游泳。我们要有的概念是,家长在小孩游泳后要继续观察小孩状况,如果小孩不停咳嗽、喘不过气、看起来呼吸很费力,因缺氧而嗜睡倦怠,就要赶紧就医。万一小孩在学习过程中曾经溺水获救,或曾呛水呛到有意识改变的话,不管后来上岸后多清醒多正常,都要就医!

万一目击溺水,先赶快让患者离开水面。如果患者是因为“跳水”出事,就要小心同时伴随着颈椎受伤,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颈部的活动。接着就是赶紧评估患者是否清醒?是否自行呼吸?是否有心跳?

如果患者能自行呼吸,就把他摆成复苏姿势,减少呕吐、吐水时再度呛入呕吐物,并记得移除患者身上湿透的衣物并替其保暖。

如果没有呼吸心跳,开始CPR。虽然现在多提倡“只压胸就好”的CPR,但在救治溺水患者时,除了压胸外还是要尽早吹气。因为溺水的问题就在于患者缺乏氧气。

至于患者能不能复原,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到院前就恢复意识,且可以自行呼吸的话,预后通常很好。如果陷入昏迷,就要看溺水时间多久、何时接上呼吸器,溺水越久或越晚获得氧气,患者预后越差。另外溺水者呛了很多水进去,水温高低或水干不干净,也都会关系到后续的健康状况。呛进去的物质可能会诱发呼吸窘迫!

最好的是:预防溺水

你可能曾经听过“我才五分钟没有看到小孩,小孩就出事了”这样的说法,没错,溺水可能来得很快,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照顾者不该让婴儿自己待在浴缸里,自己去忙杂事或看着手机,就算你觉得自己只分心几秒钟、一两分钟,也不可以。

别让小孩于“没有任何大人在场”的状况下,自己去玩水,即使是家中自己摆放的小型游泳池也一样。送小孩去游泳池学游泳也得注意。很多小孩会在玩闹中把同学的头压到水底,大人务必要了解小孩游泳时的状况。溺水是学龄孩子意外死亡的常见原因,而其中超过一半是在游泳池内溺水的。

如果想在天然的河流、湖水环境里游泳,最好知道水有多深、水多冷、水流多强,不要贸然下水。

如果是成人或青少年,喝酒后跑去玩水则是个大问题,就请不要这么做!

如果玩水时被海浪打入水好多次,呛了一堆水,或曾在游泳池溺水呛水,医院,并考虑留院观察72小时,以防次发性溺水发生。

再重复一次,要发现他人溺水其实不容易,溺水过程常常比我们想像之中来得更安静无息,记得接小孩游泳课下课后,要多花点时间了解小孩上课和现在的状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xweiyana.com/myzz/25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