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伤风
衣原体感染,即鸟疫病俗称“单眼伤风”是由“Chlamydiae”(衣原体)引起之传染。此病原体比细菌小,较滤过性病毒大,对抗生素有感受性,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在鸽子中极常见。刚发病是为结膜炎,由单侧开始发生,临床上饲鸟病常会和其它疾病,如毛滴虫、支原体等混合感染发病,鸽子结膜肿大、有泪液,严重时呈现浓黏液、眼皮粘合、流鼻液,传染速度不是很快,但会时时发现病鸽子出现,种鸽常呈现不显性状态,鸽病缺乏活力,食欲减退,羽毛松散、消瘦,排绿色水便,严重时呼吸有杂音,加上细菌感染时则并发肺炎及气囊炎,幼鸽感受性强、传染快,严重时会造成死。病鸽的鼻液、唾液或粪便排除细菌,经由空气或食入含菌之饲料、饮水而传染。1、“呼巴道+支堵清注意病鸽子的隔离和鸽舍消毒,保持通风、干燥、低密度饲养,刚发病时正确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其它并发症亦须同时治疗处理。
肠胃炎通常由寄生虫、霉菌、细菌及肠道病毒引起。病鸽拉白色、绿色、褐色稀薄如水的粪便,粪中常带血。肉鸽体质虚弱,严重口渴。肉鸽患肠胃炎后,主要表现为羽毛松乱,食欲不振,腹泻。如果腹泻时粪便中带血,证明病情已相当严重。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进行治疗。或者有些是混合感染的要进行两种药品同时进行预防。并喂给易消化的食物对患肠胃炎的肉鸽,要停喂玉米,碗豆等硬食,最好将小麦用开水浸泡后再喂,以助消化。
禽出败(禽霍乱)本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所有家禽都会感染的急性败血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急、病情重、死亡快,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本病发生时,开始只有少数鸽子死亡,一经用药便可制止,但停药后易复发,常因频频复发而连续不断地发生死亡,以至不能停药,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所有的鸽场都有可能发生本病,但以童鸽和成年鸽(产蛋鸽)为多见。本病为条件性传染病,在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尤其是参赛的信鸽,密度较大、通风不良、天气酷热情况下群养的鸽子以及长途运输的鸽子也容易暴发本病。通过病鸽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外寄生虫和外来人员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有时由外地传入,有时自然发生(因巴氏杆菌有其内源的特点,健康鸽的呼吸道常有此病存在,平时不引起发病,当鸽抵抗力减弱时即能大量繁殖而致病)。所以当饲养管理不当,天气突然变化,营养失调,鸽体抵抗力减弱时,均可引起感染发病。夏末初秋多发。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和创伤。临床症状:具体可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急性病例经过急骤,常为突然发病,几乎看不到任何症状,迅速死在鸽窝或鸽舍(笼)内;死前均有乱跳、拍翼等挣扎动作。这样的病例通常是在比较肥壮、高产的鸽群中和流行本病前出现。急性病例为大多数,主要表现精神很差,羽毛脏乱,食欲减少或废绝,渴欲增加,体温高达42℃以上,由于频频喝水,往往会造成嗉囊胀大,口腔黏液增多,或流出黄色黏稠液体,病鸽常缩颈闭眼,弓背垂翼,离群呆立,不爱活动。眼结膜发炎,鼻瘤灰白,喙、眼、鼻瘤等处潮湿且污脏,多数病鸽伴有下痢,粪便稀烂、恶臭,呈铜绿色、黄绿色或棕绿色。病程常在1-3天左右,倒提时口流带泡沫的黏液,最后衰竭、昏迷而死。慢性病例多为急性转化而来,以流行后期为多见。表现机体消毒,精神萎靡,贫血,关节发炎肿胀,有时跛行。还出现慢性呼吸道炎症、慢性胃肠炎、持续腹泻、肢体关节肿大及垂翅等慢性症状,病程长的可达1个月左右。剖检病变最急性病例尸体外表常无显著变化,或偶见心外膜有疏落的针尖大出血点。急性病例可见鼻腔内积有黏液,肌肉、血液呈暗褐色,皮下组织和腹腔脂肪、肠系膜、生殖器管等处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胸腔和腹腔尤其是气囊和肠浆膜上,常有纤维性或干酪样灰白色渗出物,肠上覆有一层黄色纤维点。心冠脂肪及心外膜有针尖大出血点,肝肿大,有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此乃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慢性病例主要表现关节肿大,关节囊增厚、变形,跛行。在诊断时应注意与霉形体病进行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气囊混浊及出现干酪样等气囊炎病变,且单纯的霉形体病极少导致鸽子死亡。病鸽发烧、脚冷,羽毛松乱,饮水频繁,口中流出黄色油脂状粘液,伴有下痢,体质瘦弱,急性者有时会突然死亡,病程2~3天。(1)治疗:“霍乱停”+“腺病毒克”,全群用“霍乱停”预防;(2)高发时节、有过往病史或周围有发病情况的鸽场需及时用“霍乱停”进行预防;(3)加强鸽舍卫生的管理,勤消毒;(4)发生此病时,鸽子不宜放出,防治其他鸟类进入。禁止外来人员参观;隔离治疗疾病,深埋或烧毁死鸽。
如果此文对您有一点帮助希望能够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