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指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广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急性炎症。
病因
1.物理因素
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过于粗糙的食物、腐蚀性物质均可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
2.化学因素
阿司匹林等药物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黏液减少,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减弱,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胃黏膜的修复亦受到影响。
3.生物因素
细菌及其毒素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亦可合并肠炎,且发病更快。近年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渐多。
4.精神、神经因素
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急重症的危急状态,以及机体的变态(过敏)反应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损害。
5.胃内异物或胃区放射治疗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一般起病较急,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发病,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以至剧烈的腹部绞痛,厌食、恶心、呕吐,因常伴有肠炎而有腹泻,大便呈水样。
严重者可有发热、呕血和(或)便血、脱水、休克和酸中毒等症状。
因饮酒、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引起的急性单纯性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胀满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轻重不一,伴肠炎者可出现发热、中下腹绞痛、腹泻等症状。
体检有上腹部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
诊断
1.实验室检查
感染因素引起者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一般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伴肠炎者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黏液及红、白细胞;
大便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2.其他检查
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有时见糜烂及出血点,黏膜表面覆盖黏稠的炎性渗出物和黏液。
确诊一般选用急诊胃镜,但需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忌行胃镜检查。
胃镜表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弥漫分布的充血、水肿、多发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
黏膜活检:急性炎症;静止期见瘢痕形成和胃变形。
治疗
1.一般治疗
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给予清淡饮食,必要时禁食,多饮水,腹泻较重时可饮糖盐水。
2.对症治疗、去除病因
解痉止痛药:缓解疼痛,如阿托品、复方颠茄片、山莨菪碱等。
细菌感染:抗感染治疗,由细菌引起尤其伴腹泻者,可选用小檗碱(黄连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类制剂、诺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制剂、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出血明显: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用冰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或经胃管、胃镜喷洒。
3.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因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时,轻者可给予口服补液,重者应予静脉补液,可选用平衡盐液或5%葡萄糖盐水,并注意补钾;对于有酸中毒者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予以纠正。
4.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具有黏膜作用的药物:如铝碳酸镁或硫糖铝等。
资料参考:
1.百度百科
2.医学教材
其他相关性消化道疾病
胃食管返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