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病因治疗和预防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hepaticfailure,AHF)虽然十分罕见,但是其致死率极高,属于危重症疾病之一;而且该病目前没有专门的特效药,救治难度很大,治疗费用特别昂贵。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该病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什么是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基本特征,最主要的发病原因,目前临床上的一些治疗措施,让我们做到对该病有个初步了解进而更好地去预防该疾病。

什么是急性肝功能衰竭及其临床特征

急性肝功能衰竭,顾名思义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严重损害;在肝脏代谢和免疫功能丧失后,会导致肝性脑病、凝血病,甚至还会导致进行性多器官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之前一般都没有任何慢性肝脏疾病。根据出现黄疸到脑病发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急性肝功能衰竭分为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

全身

全身性炎症反应

全身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

Liver

代谢功能丧失

糖异生减少导致低血糖

乳酸清除率降低导致乳酸酸中毒

氨清除减少导致高氨血症

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障碍

肺脏

急性肺损伤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低血压

骨髓

功能经常被抑制

血液循环中的白血病

功能受损,免疫功能减退,脓毒症的高危因素

大脑

肝性脑病

脑水肿

颅内高压

心脏

心输出量增加

经常发生亚临床心肌损伤

胰腺炎

与扑热息痛相关的急性肝衰竭容易发生

肾脏

经常发生肾脏功能障碍或衰竭

门静脉高压

亚急性疾病中表现突出,但是容易与慢性肝病混淆

发病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以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为主,其中戊型肝炎感染已被很多国家认为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在过去几年,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目前大多数病例是由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通常是由扑热息痛引起的。

(一)病毒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病毒致因占主导地位,其中甲、乙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占大多数病例。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与卫生条件差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粪便-口腔,个人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等途径传播,感染率高。尽管全球每年约有万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病例,但大概约不到1%的患者会出现肝功能衰竭。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衰竭通常伴随着超急性或急性的临床过程,但是在老年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亚急性疾病,而且疾病预后更差。儿童感染后一般无症状,而成人病毒感染后病程更为严重,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对患有潜在慢性肝病的患者,其急性病毒感染死亡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可以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来预防。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由受污染的供水引起的,与甲型肝炎病毒相似,也是通过粪便-口腔途径传播,在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流行,并有周期性流行规律。目前,戊型肝炎是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在一些发达国家,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比甲型更为常见。尽管此类感染的来源尚不清楚,但有证据提示可能来源于猪。与甲型肝炎相似,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很低,低于1%,老年患者和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较差。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导致超急性肝功能衰竭。孕妇更容易感染,特别是在妊娠晚期,初步报告表明其死亡率高得惊人。急性感染妇女可以垂直传播戊型肝炎给胎儿,导致半数以上新生儿急性肝功能衰竭。与甲型肝炎不同,免疫抑制患者可从急性感染转变为慢性感染,并伴有持续性肝炎和病毒血症。虽然与戊型肝炎相关的肝功能衰竭的总体预后良好,但在无法进行紧急肝移植的情况下,死亡率超过50%。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该病约占欧洲部分地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30%,是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马逊河流域的主要病因。约不到4%的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但其死亡率高于甲肝或戊肝感染。与甲型肝炎类似,接种疫苗会导致乙型肝炎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相应地急性肝衰竭以及死亡率也下降。

乙型肝炎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不仅可由新的急性感染引起,还可以由于病毒状态的改变引起。病毒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清转化(从稳定的病毒复制或不活跃的运输阶段过渡到病毒清除阶段),或与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或在复制激增或重新激活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再活化可自发发生,但在对实体器官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进行免疫抑制的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更常见。病毒再活化与肝功能衰竭及其死亡比急性感染的高很多。但是,对患者进行抗病毒可以降低死亡率。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与甲肝或戊型肝炎病毒相比,其潜伏期更长,通常表现为急性而非超急性。随着年龄增加,引起的疾病预后更差。

其他

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毒还包括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细小病毒。

(二)药物性损伤

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多发生于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药物性损伤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第二大原因,在许多发达国家是主要致病原因。

在美国和北欧,过量服用非处方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见的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药物。扑热息痛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主要以超急性为主。病程发展迅速,会导致进行性多器官衰竭,比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严重。

另外,抗感染药、抗惊厥药和抗病毒输液药物也会引起急性功能衰竭;在东南亚地区一些草药、补药也可能会也是引起急性功能衰竭。

(三)其他原因

毒蘑菇中含有的剧毒鹅膏(Amanitaspp.)中毒,代谢紊乱(譬如Wilson病),因败血症、心力衰竭或布-加综合征引起的全身低血压导致的缺血性损伤。

临床治疗

(一)护理原则

急性肝功能衰竭进展迅速的话,会引起一系列难以预测的合并症,譬如严重的多器官衰竭。因此,必须迅速做出救治策略。重症监护旨在消除或改善肝脏损伤,防止并发症的发展。利用体外器官支持系统让受损肝脏再生。若患者的肝脏再生不好,要尽早确定,然后进行肝移植,增加紧急移植成功的概率。紧急肝移植是晚期疾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根据治病原因进行特异性干预

先确定病因。如果能确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原因,可采用特定的治疗方法来防止肝损伤迅速恶化,阻止肝功能衰竭向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再对疾病进行仔细评估(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对可能实施的治疗的反应等)。尽早治疗,以获得最佳效果,以防止延误或阻止紧急移植的成功。

(三)肝性脑病的治疗

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肝性脑病症状包括轻微精神错乱,定向障碍(不能辨别时间,地点,人),昏迷,甚至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等。颅内高压导致的死亡率约占20-25%。

由于血氨浓度与急性肝功能衰竭脑并发症的密切关系,降低血氨浓度可阻断肝性脑病、颅内高压的发展。有研究表明药物门冬氨酸鸟氨酸可降低血液循环中氨的产生;低温治疗可减缓全身代谢,并可能减少全身产生氨和脑吸收氨。

在全身炎症状态下出现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肝性脑病和脑水肿,可见使用预防性抗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重型脑病患者无移植生存率很低。

(四)肝移植

对于那些疾病发展迅猛且预期预后很差的急性肝衰竭患者,迅速进行肝脏移植可大大提高生存率,是许多国家常规治疗策略。但是,由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潜在危险的存在,移植后早期死亡率高。

影响肝移植结果的三个因素:移植受者的年龄、移植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所用移植肝的性能。病人越不舒服,进行移植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50岁以上的患者术后死亡率增加了一倍以上。决定肝移植结果的三个因素结果是相互影响的。另外肝脏移植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一旦移植将终生服用免疫抑制。

预防小结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远离那里对肝脏具有损伤的危险因素。

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服用对肝脏存在潜在危害的药物一定要听医嘱;

一定要保证食品的安全,严防有毒蘑菇混入食物中;

服用一些中草药要注意,可能会有潜在的肝脏毒性。

参考文献:

1.StravitzRT,LeeWM.Acuteliverfailure.Lancet.Sep7;():-.

2.BernalW,AuzingerG,DhawanA,WendonJ.Acuteliverfailure.Lancet.Jul17;():-.

3.BernalW,WendonJ.Acuteliverfailure.NEnglJMed.4Mar20;(12):-.

4.SinganayagamA,BernalW.Updateonacuteliverfailure.CurrOpinCritCare.5Apr;21(2):-.

5.WillarsC.Updateinintensivecaremedicine:acuteliverfailure.Initialmanagement,supportivetreatmentandwhototransplant.CurrOpinCritCare.4Apr;20(2):-.

本文首发:肝胆柳叶刀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xweiyana.com/myjy/19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