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及饮食因素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本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饮食中亚硝酸盐含量高的地区胃癌发病率高。我国西北地区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如腌制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其胃癌发病较高。亚硝胺类化合物已成功地在动物体
内诱发胃癌。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时,胃液不能破坏硝酸盐,在空腹胃液pH升高的情况下,硝酸盐受胃内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而形成亚硝酸盐类物质。炎症的胃黏膜上皮更容易使内源性亚硝基基团参入。
食物中还可能含有某些致癌物质或其前身,在体内通过代谢或胃内菌群的作用转化为致癌物质。如油煎食物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多环碳氢化合物;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benzopyrene);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其化学性质与结构都与石棉纤维相似,上述物质均被认为有致癌作用。
食盐可能是外源性胃癌诱发因素之一,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机理尚不清楚。饮酒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有定论,而吸烟则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2.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实验室中也已成功地以H.pylori直接诱发蒙古沙鼠发生胃癌。H.pylori具有黏附性,其分泌的毒素有致癌性,导致胃黏膜病变,自活动性浅表性炎症发展为萎缩、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在此基础上易发生癌变。H.pylori还是一种硝酸盐还原剂,具有催化亚硝化作用而起致癌作用。
3.遗传因素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型血的人较O型血者为多,美国的黑人比白人发病率高,均提示有遗传因素存在。而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4.癌前期变化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precancerousconditions)与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前者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系临床概念,而后者则是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病理学概念。
约80%的早期胃癌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轻度非特异性症状,比如消化不良,或者轻微上腹不适、食欲缺乏、疲倦,或者饱食后剑突下胀满、烧灼等,多可自行缓解。因此,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当因为明显症状而就诊被发现时,往往已是进展期
(1)胃的癌前期状态
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前者可能开始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进一步发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恶变,这个过程可由于炎症的黏膜内参入内源性的亚硝基基团而发生。
②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