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云,“肠胃好,百病消”。
在门诊时间越长,发现当今胃病患者数量稍后越来越多,胃胀、口臭,便秘、胃痛烧心似乎成为了一个通病。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和一个字有关——热。这个热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就是上火了。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在于“清泻胃火”。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去除胃火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重点。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也被称为治疗脾胃的千古第一方——泻心汤。
泻心汤是治疗脾胃非常重要的方剂,基本上大多数的脾胃疾病都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调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可以调寒、调热、补虚。
为何泻心汤是能调理脾胃,而非调理心脏?
古人认为,心位居于上而属阳,主火,所以,明面上说的泻胃火实质上是在泻心火。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座火山,它位于身体的最高处,属于阳性,主要负责燃烧。如果心脏的火力太大,就会影响到周围的器官,包括我们的胃。当胃受到心脏的影响时,就会出现烧心的情况。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胃不舒服的时候,会存在烧心的情况。这就是因为胃和心是连着的,当胃里有火旺盛,就会影响到心脏,因此泻心汤可以泻心脏的火,同时也可以泻胃部的火。
泻心汤有3种,分别调理不同的脾胃疾病
01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应该说是泻心汤中的老大。
它是由小柴胡汤演变而来,就七种药材: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和甘草。经常被人们来调理上热下寒之症。
半夏是这个方子的主药,能够化痰祛湿,消痞散结,让你的身体变得通畅起来;
黄连和黄芩,它们都是清热解毒的良药,能够帮你消除体内的火气;干姜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还能降逆止咳;
最后是人参、大枣和甘草,滋补身体,能够增强你的免疫力,让你的身体更加强壮。
整个方子结合起来就能调理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型。
临床上曾经有位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就是通过半夏泻心汤进行加减调理好的。
02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这个方子里有三味清热解毒的药材——大黄、黄连、黄芩,可以帮助我们把身体里的火气给降下来。但是,如果只是用这三味药的话,可能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
所以方中还有一味温补的附子。这样一来,既能清火,又能温补身体。
之前接诊过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这位病人就是心口那儿堵得慌,感觉像有个硬块似的,还有点反酸水,怕冷,出汗也多,腰也酸,舌头红红的,舌苔有点发黄。平时一吃饭就想吐,拉出来的大便还带着血迹,证属胃热炽盛。
根据他的情况,附子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减了另外2味中药进行调理,改善了他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目前他的病情已经稳定了不少,几乎不需要吃药再调理了。
附子泻心汤并不仅仅适用于那些上火的人,它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说,对于那些经常感到胃胀、胃疼的人来说,这个汤剂也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消除胃部的炎症,让我们的胃变得更加健康。
03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由甘草、元参、干姜、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大枣,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减少干姜的用量,另加辛温的生姜,生姜在这里是能够帮助消化,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在这个汤里,生姜的用量非常大,达到了四两。
主要治疗因为体内水热交织引起的胃部不适、嘴里发酸、肚子里咕噜咕噜响、大便稀溏等症状。
记得有位三十出头的患者。每次餐后喝水多了一些就呕吐不止,而且吐出来的都是清水。他还觉得口渴得厉害,大便也很干燥,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舌头颜色偏红,舌苔又薄又黄。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作“胃虚水停”,也就是说胃里的水分太多,又冷又热,胃气上冲,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
针对这位病人的病情,我给他开了生姜泻心汤加减。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理,他终于恢复了健康。
所以说,中药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只要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