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属“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
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
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
辩证施治
(1)肝胃不和:胃脘胀疼连胁,嗳气,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痛的严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嗳气频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气散加白蒺藜;
广郁金,降香,绿萼梅,前方舒肝理气,后方降气散郁。
(2)湿热中阻:胃脘疼痛,嘈杂灼热,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治疗,方以清中汤加减。
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
另外脾胃素虚,湿热内生者选用三仁汤加减。
(3)脾胃虚弱:脘腹痞闷,时缓时急,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采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的治法,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干姜,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
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
(4)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治疗,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味。
泛吐酸水者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防己以温胃化饮;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瓦楞子以暖肝温胃以治酸;
若寒盛而痛甚,呕吐,肢冷,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证悉除,痛止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胃络瘀阻: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
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胃肠疾病,一对一免费咨询,点击下方图片
▼胃肠健康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