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脏具有生物合成、解毒及代谢等功能,是人体重要器官。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是由于肝炎病毒、药物或其他各种原因,引发的急剧且广泛的肝细胞死亡、肝功能严重损害,导致大量内源性毒素和炎性介质在体内蓄积,进而影响各重要脏器功能,主要表现为黄疸、肝性脑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等特点。

传统的内科治疗及单纯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难以逆转ALF预后,肝移植是目前临床唯一有效治疗手段,经肝移植治疗后的重症肝病患者1年生存率在60%-90%。但由于供肝短缺患者需等待时间较长,ALF导致移植前肝脏功能损害严重、病情进展快,以及移植后复杂的术后并发症、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ALF患者在肝移植手术前后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直接关系到肝移植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

近年来,肝移植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我国肝移植数量增长迅速,许多肝移植中心的手术成功率超过90%,5年生存率70%,围手术期处理也逐渐标准化,但仍存在一些处理上的难点,一方面是术前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等待供肝,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处理好移植肝无功能、病毒再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等围手术期难题。

随着临床及科研的不断进步,可以预见:术前采用细胞移植或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相关指标,起到桥梁治疗作用,使患者顺利过渡至肝移植;在供肝则采用抗氧化和细胞保护治疗等缺血预处理方式充分保障移植肝的功能;术后,通过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及围手术期处理相关规范的制定,充分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远期存活率。这些都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高加林,施晓雷

来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如你喜欢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xweiyana.com/myzl/20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