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帕病毒
一听到这个名字,
很多U粉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what?这又是个什么东东?
虽然名声不怎么响亮,但是尼帕病毒可是被列入了年度十种致命病毒之中,和臭名昭著的埃博拉病毒共处一个榜单。怎么样,现在是不是觉得有点可怕了?今天小U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可怕的病毒。
小U科普:尼帕病毒是个啥?
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
是一种造成动物和人严重患病的一种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疾病。狐属狐蝠科(Pteropodidae)的果蝠(fruitbat/flyingfox)是其自然宿主,病毒可通过接触果蝠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感染的动物(如猪)或污染的食品感染人,同时发现存在有限的人传人途径。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以从无症状,或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到严重脑炎表现。传染性较强,病死率较高。
??图片来源WHO网站
近20年来,在东南亚某些地区出现过暴发疫情,被WHO列为需要紧急研究的十种重要病原体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尼帕病毒的详细图鉴~
尼帕病毒图鉴
病原学:
NiV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亨德拉尼帕病毒属(Henipavirus),与同属的其他病毒相比,与亨德拉病毒(HeV)最相近,与Hendravirus有抗体交叉反应,但核酸同源性nucleotidehomology方面有20%不同。不同地区从病例中分离出的不同株之间有一定差异,从蝙蝠中分离到的病毒也存在一定基因组差异。
暴发事件:
-年马来西亚在与猪有接触的人员中发生疾病暴发,导致人感染,其中人死亡(病死率39.6%)。年科学家从一位来自SungaiNipah(NipahRiverVillage)的病人标本中分离到一病毒,命名为NipahVirus(NiV)。新加坡因与马来西亚有猪贸易往来,受马来西亚疫情影响,随后在屠宰场工人中也发生了一次暴发,涉及到11例病例,其中1例死亡。之后印度也与、及年发生了暴发疫情。孟加拉国自年-年间(除及年外)每年均有疫情发生。菲律宾于年出现感染病例(其中部分人与马有接触)。病例死亡率估计为40%至75%。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监测和临床管理能力,这一比率可能随疫情而异。
泰国及柬埔寨曾在果蝠中检出NiV,但未报告人感染病例
传播途径:
果蝠为NiV的自然宿主(果蝠以水果为食),其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存在病毒。果蝠啃咬过的水果被猪吃后,猪能感染此病毒,且研究发现,NiV在猪中容易造成传播,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但在猪的实验模型中发现,猪感染后病死率不高(1-5%)。动物模型发现,NiV还能感染猫、狗、山羊、雪貂、仓鼠等。
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孟加拉国等开展果蝠血清学调查,发现阳性率9-25%,目前研究人员从果蝠尿液样品、病人的尿液和呼吸道样品中分离出NiV。还有报道,在一定温度下,病毒活性能在某些水果产品中保持2-7天。
目前发现的NiV主要传播途径有:
(1)果蝠—牲畜(主要为猪)—人
(2)果蝠—污染的食物(主要为水果)—人
(3)有限的人—人(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接触病人分泌物或排泄物)
临床表现:
潜伏期,据报道为4-14天,但也有报告为21天,也有可能长达45天。
人感染NiV后可出现从无症状、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到致命性脑炎的一系列不同临床表现。
马来西亚、新加坡血清学调查发现:17-45%感染表现为无症状。
脑炎表现为:头晕、嗜睡、意识改变;
呼吸系统表现:发热、咳嗽、头痛等类似流感的表现、肺炎、呼吸困难等;
其他偶有腹痛、腹泻、胃炎等症状。
不同地区株型导致的主要临床表现可能有些许不同。大部分存活病人可以痊愈,但20%的病例可能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癫痫、人格改变),很少数病例康复后可能存在复发或出现迟发性脑炎。
治疗:
无特效治疗,无相应疫苗,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对人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具体有效性不明确。利巴韦林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为有效,Favipiravir(T-)在仓鼠体内实验中表现出较乐观的结果。
中国面临的风险:
传入因素:牲畜的贸易往来、人员的流动(旅行、工作等);
本土因素:我国西南地区有果蝠分布,且果蝠能长距离飞行,我国有许多中小规模养殖户,牲畜自由放养,可能接触到被蝙蝠污染的食物。
预防指南:
个人(尤其是前往东南亚疫情发生的地区)
1、避免接触动物:如野生动物或可疑的农场动物
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手(尤其是接触动物后、进食前)、食物洗净去皮、不吃生的/不洁食物/饮品
3、注意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始终坚持实施标准防护,此外还应采取防止接触和飞沫传播的措施;亲属接诊护理病人、养殖户屠宰场工作人员接触动物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
农业
改进果园及农场生态防护、科学养殖牲畜(保护饲料不受污染等)、提高牲畜防病能力。
专业机构
加强重点地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人群监测。
参考资料:
[1]WHO网站Nipah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