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牧海
引起鱼虾肠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细菌性肠炎。该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草鱼、青鱼最易发病,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流行最低水温为8℃,25~30℃为流行高峰。其中,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这种细菌在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大量存在,在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也是一个常居者。当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在肠内大量繁殖,导致疾病暴发。
▲▲细菌性肠炎是大西洋鲑(三文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在发病时,病鱼通常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剖开鱼腹,早期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
在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常有红色斑点状瘀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养殖密度过高是病害频发的主要诱因。
目前,防治细菌性肠炎的措施如下:
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
当病害发生时,为了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对全体池塘进行彻底的全体消毒。这一项属于补救措施,并不是最优的手段。最好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提前防控,调节水质,有条件的可以适当补种EM菌,对有害病原菌形成竞争性抑制作用。等到表现出病害的症状时,很有可能已经晚了,无论养殖任何品种,都要以提前预防为主。
2.适当减料,坚持投喂新鲜饲料,杜绝变质饲料。
在发病期间,要根据鱼虾的摄食情况,适当减少投喂量。这一时期并不能片面地追求产量,把使鱼虾的生理状态恢复到之前的健康水平才是最关键的。为改善鱼类的营养,要投喂新鲜优质的饲料,必要时还可以加入功能性的饲料添加剂。对于过期发霉的饲料要坚决杜绝使用,否则只能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效应。
▲▲坚持投喂优质饲料,减少病害发生。
3.做好发病季节的日常消毒工作。
在细菌性肠炎的发病期,每隔15天就要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池塘的周围泼洒消毒。也可以选择1毫克/升的漂白液或者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液沿池塘周边泼洒,连续泼洒3天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如果是无公害养殖,可以选择中草药进行治疗。
生态养殖的理念提出来后,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开始转型升级,无公害水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无公害水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不能够使用化肥、农药,如果想要用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三清五黄散、青板黄柏散、三黄散、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具体剂量按照说明使用即可。
5.如果是普通养殖,可以用酰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相应的药物,要根据鱼的规格确定每天的用药次数。每次拌料时可以加入甲砜霉素粉0.35克,连续使用3~5天。至于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抗菌用药,比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粉和恩诺沙星粉、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等等,一定要对症才能使用。
网友二:农夫阿华
养殖鱼虾的过程中,遇到鱼虾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当肠炎发生时,我们要积极给予治疗,(适当可以拌料投喂恩诺沙星)不然的话会引发其他继发性疾病,从而引起经济损失。
我主要是养鱼的,下面以鱼为例跟大家聊聊我自己的看法吧。
会发生肠炎,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管理不当而造成的。鱼发生肠炎的高峰期,一般是在开春到八九月份这个时间段比较多。而且开春那段时间又是最容易产生肠炎的。因为,冬天天气比较冷,鱼一般都不怎么吃料。一到春天气温升高鱼就开始无节奏的吃,这个时候就需要控制好投料的量,慢慢加料。不然的话很容易让鱼吃的太撑而引发肠炎。
肠炎是一种细菌性感染,所以在鱼塘老化池塘底的淤泥太厚时要及时清淤。池塘底部既是鱼虾的活动场所又是粪便的堆积地,长年累月堆积的粪便正是有害细菌的温床。
同时还要控制好养殖密度。如今的养殖为了追求高效益,都采用高密度养殖,远远高于池塘的承载量,使各项转化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水产养殖不同于其他养殖品种,当发病时不能单独给鱼用药,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采取预防为主。做好管理的同时,也要尽量增强鱼虾的免疫系统。高温天气来临时,我们要定期拌料投喂保肝护胆,增强免疫系统的药物。比如五黄、板蓝根等等。
定期改底,让鱼虾都在好的环境下生活,自然生病也就少了。
猜你喜欢(戳标题阅读▼)蜕壳,是养虾的生死关!如何保证虾顺利蜕壳?绝招是...
虾塘清杂鱼,谁都会?慎重,一招不当,损失惨重!
疫情影响,南美白对虾出现滞销,结果...
加养虾群,请添加合作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