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儿科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疫情之下,医院,医院的儿科,前来就诊的患儿都大幅度减少了。01原因分析一、隔离的原因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里隔离,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少了,不仅隔离新冠病毒,还把其他病毒、细菌也隔离了。一些家长也由于疫情的原因不能去上班,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以前这个季节,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小孩们比较多,什么疱疹性咽峡炎、什么手足口病、什么猩红热等等,现在明显减少了。很多善于学习的家长,也通过科普文章的学习,有能力用科学的方式照顾孩子,让孩子免于生病。孩子们在家健健康康活蹦乱跳的,这也是黄哥所期盼的。黄哥在疫情期间做了几场公益的直播讲座,一是为了让有孩子的家庭提前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二是帮助家长能在孩子出现小的疾病的时候能从容处理。二、能摒的原因以前,孩子们发热、感冒、咳嗽,家人们常常心急火燎,医院跑。医院看了之后效果不佳的话,医院。医院来回转换的家属是很常见的。新冠病毒一来,医院交叉感染,于是就在家摒得牢牢的。这说明什么?这医院的儿科门诊看了大量无须就诊的患儿,急诊儿科更是看了大量不是急诊的患儿。这时候真正需要就诊的患儿得不到及时就诊,有时候延误了最佳治疗机会。医院看儿科医生呢?见下文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季节,宝宝生病了什么时候应该带去看夜间急诊?三、网上就诊的原因在这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异军突起,患者既可以在线问诊,医生还可以在线给他们开药快递到家。许多儿科医生在网上都可以咨询,有图文问诊,有电话咨询。你可以咨询本地的医生,也可以咨询北京上海的儿科医生,天南海北任你选。医院,就能在网上得到比较好的诊治。现在微医、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医疗平台雨后春笋,方便患者家长咨询,咨询费可以自己定,大部分归医生,医药分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02医院需要改变孩子们生病了,但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网上咨询来解决。比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医院去开刀的。有的复杂的疾病,还医院。例如,因为疫情原因,我3月份才开门诊,第一个小病人就是来自江苏徐州,但腹痛腹泻好几个月了,体重掉了好多斤,医院做了肠镜诊断为克罗恩病,需要专科医师的治疗与随访。互联网医疗没有办法做肠镜,医院估计不擅长诊治儿童专科疾病及疑难杂症。这就是医院的优势所在。医院儿科的根在线下,但是不能仅仅满足线下,还要伸开手臂抓住线上。医院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医疗,与社会上的互联网医疗PK,毕竟大部分资源还是在体制内。但是,一定要通过一定的补贴调动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医院鼓励儿科有自己的特色,特色门诊。医院联系了许多小兄弟们成立儿科医联体、区域儿童医疗中心,资源共享,双向转诊,都是不错的探索。如果医院开动脑筋,打通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照样可以做得风生水起,方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治。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省。03医生要有特色医生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职业,知识更新也快。我刚到门诊时,看到老专家给轮状病毒肠炎的孩子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我也跟着照猫画虎,没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现在患儿少,正是医生读书时,医生是终生学习的职业,忙时不慌,闲时不荒,此时正是医生进行知识沉淀和更新的最好时机。滥用抗生素,给患儿过度治疗,不懂循证医学的医生肯定是不受欢迎的。现在信息发达了,许多患儿家长都在学习科普知识,他们时间久了肯定能够分辨出庸医和良医的。医院的儿科医生,也需要时时刻刻注意服务态度,面对患儿要有医者父母心,让患儿放松,让患儿家属放心。同时,儿科医生还要学会经营个人品牌,吸引患儿到自己身边来,从门诊到网上随访,再回到门诊复诊,完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做对患儿、对个人、对单位都有好处,是三方共赢。04给儿科医生同行提个醒现在社会压力大,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了,许多年轻人传宗接代的观念变得淡薄,不愿意生孩子,导致中国儿童出生率降低。医院儿科患者会面临减少的趋势,中小学校以后招生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社会普遍认为目前儿科医生不足,有的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近年来儿科医生大量培养,已经饱和了,特别是在一线、二线城市,医院在盲目扩建。不知道是否意识到未来面临儿科医生过剩和儿科病源不足的危险?这次疫情只是提前敲响了警钟,需要未雨绸缪。儿科人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将坏事变成好事。与所有的儿科同道们共勉。--END--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xweiyana.com/myse/20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