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泌尿系统肿瘤
一、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主要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女性发病远多于男性(9:1)
诱发因素:
泌尿道粘膜的损伤、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女性尿道的特点、全身因素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上行至上尿路):主要为G-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多为单侧性,也可双侧
血源性感染(下行性感染):如败血症,金葡菌最常见。多为双侧性
两种感染途径的差异:
上行性下行性
发生率多少
病原体大肠杆菌多见金葡菌多见
累及部位单侧或双侧双侧
1、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化脓性炎;小脓肿形成;一般不累及肾小球
表面:肾肿大,表面充血,可见散在稍隆起的黄白色脓肿,周围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围绕
切面:切面肾盂粘膜充血水肿,肾盂粘膜表面常有脓性渗出物
肾髓质内有黄色条纹并向皮质延伸,条纹融合处有脓肿形成
镜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坏死
肾小管管腔内见大量中性白细胞---白细胞管型
肾小管管腔内可见菌团
合并症:急性坏死性肾乳头炎(肾乳头坏死)
肾盂积脓
肾周围脓肿
肾中央肾盂乳头坏死,形成境界清楚的灰白色的三角形病灶,肾盂粘膜充血(凝固性坏死)
临床病理:
全身症状:寒战、发热、WBC增多
局部症状:腰痛、肾区叩击痛、膀胱/尿道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尿检:菌尿、脓尿、蛋白尿、管型尿(白细胞管型)
结局:治愈/诱发因素持续存在,转为慢性
2、慢性肾盂肾炎
病因:
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急性表现不明显,隐性进展至慢性。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阻塞使感染反复
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内反流
病变特点:慢性间质性炎症,纤维化、瘢痕形成
表面:粗大、不规则的疤痕;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双侧肾形态常不对称
切面:肾盂粘膜粗糙;皮、髓质分界不清;肾盂肾盏变形;肾乳头可萎缩
镜下: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淋巴、浆、单核细胞等);病变区纤维瘢痕形成,肾组织破坏
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萎缩,出现各种管型(甲状腺滤泡样胶样管型)
肾小球:晚期出现纤维化、玻璃样变
肾血管:硬化和玻璃样变
临床病理:慢性肾盂肾炎反复急性发作
肾功能进行性损伤,可导致慢性肾衰竭
腰痛、发热、脓尿、菌尿
晚期出现氮质血症、尿毒症
高血压、心衰(尿毒症or高血压引起)
二、泌尿系统肿瘤
1、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
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40-65岁高发,男>女
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肾腺癌之称)
吸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临床三大典型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为镜下血尿)
腰部疼痛、肾区包块、血尿(无痛性血尿)
大体:多位于单侧肾的上下两极
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
切面呈多彩性: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软化
主要基本色调为黄色
周围组织关系:
可浸润肾包膜和脂肪囊
常侵犯肾静脉,并形成癌栓
生物学行为:
容易侵犯血管:早期即可侵犯肾静脉;早期即可血道转移(最常发生于肺和骨)。
预后与组织学类型、大小、侵犯肾静脉有关:多房囊性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
临床出现多种副肿瘤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高血压、Cushing综合征等
组织学类型:
①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最常见,占70~80%
巢状、腺泡状排列
癌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透明(含大量脂质)
癌间质少,富含薄壁毛细血管
②乳头状肾细胞癌
③嫌色性肾细胞癌
④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
肿瘤呈多房囊性,囊内含浆液或血性液体
内衬单层肿瘤细胞(偶见复层),胞浆透明,细胞核1级或2级
纤维间隔内可见成簇细胞,但无实性或膨胀性生长
无坏死、血管侵犯及肉瘤样改变
肿瘤完整切除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复发或转移
2、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又称为Wilms瘤,儿童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来源于肾内残留的后肾胚基细胞
好发年龄:10岁以下
临床表现:腹部巨大肿块
大体:肿瘤位于肾的一极,单个,实性边界清楚(假包膜形成)
鱼肉状,质软、灰红/灰白色
切面:多种组织成分,多种继发性改变
胚基幼稚细胞:小圆形未分化的母细胞
上皮样成分:原始的肾小管、肾小球结构
间叶组织成分:各种间叶组织分化如肌肉、软骨、骨、脂肪等
临床病理:主要症状是腹部包块,有时可形成巨大包块
部分可有血尿、腹痛、高血压
肿瘤以局部生长为主,可侵及周围,可转移
手术+化疗效果较好
年龄大、体积大、已有转移者,预后较差
3、尿路上皮/移行上皮肿瘤
发生部位: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类型:
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突破基底膜
非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
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高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分类的依据:有无乳头状结构、细胞的层次数和细胞的极向、异型性及有无浸润)
为良性肿瘤,由正常的尿路上皮披覆的纤细乳头组成。
伞细胞明显,细胞无异型性,极向正常,无核分裂像。
占所有膀胱肿瘤的1%,一般为单发,预后较好,可复发但不进展
临床症状为无痛血尿,男:女=1.9:1
4、尿路上皮癌(移行细胞癌)
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吸烟、芳香胺类化学性物质
好发部位:膀胱三角区、侧壁、后壁
常见症状:无痛性血尿
①低级别尿路上皮癌
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层次7层
癌细胞排列较规则,极性稍微紊乱
癌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像少,多见于基底部
②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常见融合;层次厚薄不等
癌细胞排列不规则,极性紊乱
癌细胞异型性大,常见核仁,核分裂像多见,可见于全层,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临床病理联系:
无痛性血尿
并发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
侵犯输尿管开口,肾积水、积脓
侵犯膀胱颈或全膀胱壁时,排尿困难
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三最:
非肿瘤性疾病:纤维囊性乳腺病(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伴上皮不典型增生时——癌前病变)
良性肿瘤:乳腺纤维腺瘤(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乳腺癌(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1、乳腺纤维囊性变(fibrocysticchangesofbreast)
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发病高峰25~45岁
发病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临床表现:与月经周期有关的乳腺肿块伴有疼痛或触痛,形状不规则,单发或双侧多灶性
肉眼:灰白色肿物(囊肿),边界不清,质韧
:囊肿大小不一,大的囊肿含有半透明液体,外观呈现蓝色
镜下:
非增生型纤维囊性变
纤维间质增生;末梢导管和腺泡囊状扩张
上皮单层,常伴大汗腺化生;多少不等炎症反应
增生型纤维囊性变
囊肿形成和纤维间质增生;末梢导管和腺泡上皮增生
2、硬化性腺病 Sclerosingadenosis
好发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通常无症状,偶然发现
肉眼:灰白质硬,界限不清
镜下:小叶末梢纤维间质和腺体(导管上皮、肌上皮)增生,无囊肿形成
小叶中央或小叶间纤维增生压迫小叶腺泡使之变形为条索状,容易误诊为癌
3、乳腺纤维腺瘤 Fibroadenoma
青年女性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多为20~30岁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与雌激素升高有关。手术切除肿物即可治愈
肉眼: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质实,结节状或分叶状
4、乳腺癌(carcinomaofthebreast)
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40-60岁多见
可能与雌激素长期作用有关
有家族聚集倾向(BRCA1突变)
好发部位:乳腺外上象限
病理类型: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普通导管增生(UDH):是指乳腺导管腺上皮的单纯性增生,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非典型导管增生(ADH):是指乳腺导管腺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和结构紊乱,但不足以诊断为导管原位癌的病变。
①导管内癌 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
多数病例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影像发现异常,少数可表现为乳腺硬结、乳头溢液等
癌组织位于小叶外终末导管、小叶间导管和叶间导管,周围基底膜完整
肉眼:受累小管增粗,腔内充塞灰白组织,切面呈条索状和小结节状
镜下:筛状、实性、乳头状
预后:DCIS不经治疗,20年后,约30%可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
②小叶原位癌 Lobularcarcinomainsitu
绝经后妇女多见
常累及双侧乳腺,多为多中心性
临床:一般无明显肿块,多为偶然发现
镜下:癌组织局限于小叶内的腺泡或终末导管内
小叶腺泡数目增多,但轮廓依然保存,腺腔内充满实性癌细胞团
③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
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占乳腺癌的50~80%
好发部位:乳腺外上象限
临床表现:乳房内硬结,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偶伴乳头溢液、乳头下陷等
肉眼:灰白色,质硬,边界不清,蟹足状;表面皮肤可呈桔皮样外观;伴乳头回缩、下陷
④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lobularcarcinoma
约20%累及双侧乳腺,呈弥漫性多灶性分布
⑤(典型)髓样癌 (Typical)medullarycarcinoma
肿瘤实质多间质少,瘤细胞呈合胞体状
间质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预后较好
⑥乳腺Paget病
伴或不伴有间质浸润的导管内癌的癌细胞沿乳腺导管向上扩散,累及乳头和乳晕
乳头和乳晕见渗出和浅表溃疡,呈湿疹样改变,又称湿疹样癌
镜下:表皮内可见大而异型、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孤立存在或成簇分布
乳腺癌的扩散:
直接蔓延:导管→小叶腺泡;周围脂肪、皮肤、胸大肌
淋巴道转移:最常见,同侧腋窝淋巴结,内乳动脉旁淋巴结链,锁骨上淋巴结
血道转移:肺、骨、肝、脑
免疫组化的应用:
肌上皮标记P63、Calponin、SMA、CD10
ER、PR、HER-2分子分型及指导临床治疗
ER,PR:激素受体,阳性表达者内分泌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CerbB2(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癌基因,阳性表达者预后较差
赫赛汀(曲妥珠单抗)
文案
胡文慧、李佳辉
排版
钱智韵
初审
陈秋敏
审核
李世阳
审核发布
丁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