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50303/4584324.html
有约君说
“清明蔗毒过蛇”,这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实清明时节前后要提防中毒的食物,还有不少呢。
春季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也是细菌滋生的活跃期,很多蔬果容易发芽、霉变,有可能变成有毒或毒性增高的食品。如果一旦不小心误食,就会引起过敏、食物中毒或感染疾病。
这个时节,食物中毒常见的“罪魁祸首”有以下几类——
变质食物
●霉变甘蔗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空气潮湿,甘蔗糖分含量很高,收割以后经过长途运输,储存时间过长,就非常容易霉变,红心就是霉变现象。霉变甘蔗会产生节菱孢霉菌,节菱孢霉菌产生的三硝基丙酸,被人食用后会导致丙酸中毒。
●去年冬季腌制的酸菜、咸菜
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酸菜和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或食用颜色过深、已变质的酸菜或咸菜,容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冷冻海产品
春季是海产品的产出淡季,如冷冻海产品存放时间过长或存放不当,就容易腐败变质,所含的蛋白质就会分解,并且产生胺类、可溶性毒蛋白、吲哚、恶臭素等有毒害的物质。而且这些有毒害的物质,加热煮、熬并不能彻底破坏其毒性。
●久放的湿米粉、河粉等
潮湿多雨的天气里,湿河粉、米粉、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谷类发酵制品以及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薯类制品和泡发的黑木耳、银耳,保存不当或存放时间过长,容易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会导致食物中毒。
春季“毒”物
●毒蘑菇
每年春季,蘑菇生长旺盛,是引起毒菇中毒的高发季节。部分有毒蘑菇和可食用的蘑菇长相非常相似,市民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来辨别蘑菇是否有毒。
图片来源:广东市场监管
●河豚、织纹螺、青口等
很多人都知道,春天要慎食河豚、织纹螺等海产,其实吃贝类也要小心,这主要是由于扇贝、牡蛎等贝类食用了具有毒性的赤潮(含有麻痹型贝毒),毒素在其体内蓄积所导致的。贻贝动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在每年4、5月份将达到最高。
当食用了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青口等贝类动物后,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会出现头痛、恶心、四肢肌肉麻痹、皮疹、发烧、甚至呼吸停止等中毒症状。
●野菜
春季天气逐渐转暖,各种野菜生长旺盛,有些人喜欢到郊外摘野菜吃。需提醒,不认识、不熟悉的野菜不采、不吃,烹制野菜前应清洗干净。
一方面,野外土地状况不明,可能存在重金属或其他污染,在这些土地上生长的野菜就会富集污染物。另一方面,有可能会误采其他有毒植物。
小心发芽
●土豆
当土豆一旦开始发芽、变绿,土豆会产生大量龙葵碱,其含量是正常土豆中的50倍,对人体是有“剧毒”的。而且普通蒸煮炖炒都很难破坏它,削去也不一定能去除干净!
龙葵碱不仅对肠胃有较强的腐蚀性,还有中枢麻痹和溶血的作用。误食后,可能会有口干发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
日常我们应将土豆放到阴凉处,避免见光或者被风吹,降低发芽的几率;还可以将土豆和苹果放一起密封储存,因为苹果释放出的乙烯气体能有效抑制土豆的发芽速度。
知多D
厨房里还有些常见食物发芽了可以吃,但小心发芽后易产生霉变,引发中毒。比如——
●生姜
发芽的生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姜发了芽虽然没毒,但营养会大打折扣,如果生姜腐烂长出霉菌,可产生黄樟素,可能致肝细胞坏死,不宜食用。
●红薯
红薯发芽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但发芽的红薯容易霉变。当红薯表皮有褐色或黑色斑点,就是受了黑斑病菌污染的表现,会产生如甘薯酮的毒素,就不能吃了。
●花生
经过人工培育使花生发的芽,维生素C含量会大大增加,而且还会增加白藜芦醇这种有益物质。但是发芽的花生一旦因外皮受损产生霉变,就会形成黄曲霉素,会致癌。
●大蒜
发芽大蒜的抗氧化物(硒元素)含量比新鲜大蒜更高,其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A、胡萝卜素等方面的营养含量,也比没发芽的大蒜更胜一筹。但当大蒜变色、发霉,同样不能再继续食用。
那么怎么判断是不是食物中毒,又该怎么预防呢?
食物中毒有什么症状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表现为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特征。上吐下泻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食物中毒怎么办
●饮水
立即饮用大量的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催吐
如进食的时间在一至两小时前,可人为帮助催吐,尽快排出毒物。
●导泻
食物中毒后时间已超过两小时,但精神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ml加水ml,稀释后一次服下。
●保留食物样本
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及时保存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医院进行检测,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来源:新华网、中国中医药报、三甲传真、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广东市场监管
图
视觉中国编辑:吴婉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