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心得手抄本
1、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小时,则%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怒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3、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4、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5、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6、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5寸范围内找血脉。
7、慢性肾炎:
(1)臑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8、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9、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10、痔疮特效穴:
(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11、失眠:
(1)神门,行间,足三里。
()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1、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13、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14、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15、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16、阳萎病:
(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
()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17、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18、哮喘病: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19、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0、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1、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
3、癫间:
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
方、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
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浅刺针刺出血。
4、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5、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刺血的不传之秘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节,找那些怒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刺血络放血法荟萃
1、刺太阳穴络脉法:治疗偏头痛:取太阳穴充盈的血管用浅刺针刺之,并加火罐或气罐,使出血量有15—30ml。
、刺耳背筋脉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其治疗方法是:在患者耳背部寻找1—3根较粗且走向较明显清晰的静脉,每次用浅刺针点刺l条静脉的远心端放血数滴;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大多数患儿经点刺出血后咽痛减轻,吞咽困难缓解,体温逐渐下降,扁桃体肿大随之消失。
3、刺舌下络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缓解内科急腹痛。
4、刺腘静脉、肘静脉法:单纯性胃炎:在双侧腘和肘窝部找到怒张细小的静脉,也可用腘、肘窝上下静脉或较大血管处。常规消毒后,用浅刺针点刺静脉,放出粘液、黑紫色而易凝血液数滴或数10滴,配合舌下双侧静脉点刺放血。治疗脑后疮:患者站立,医生用手掌轻轻拍打腘窝部,让局部血管充分暴露,在委中穴处常规消毒后,用浅刺针刺穴位或附近反应点,然后将针缓慢退出放血,放血量以血液流到足跟后即压迫止血,约3-4ml。腰扭伤其方法是:令患者俯卧,屈其膝于腘窝正中点定其穴。手指不放,再令其腿挺直,原点处正是此穴,即在腘窝中央,当腘横纹之中点。随后手指沾生理盐水,轻轻拍击委中穴数次(也可使用气罐先拔罐),让紫脉浮络充分暴露,再严格消毒,左拇指端固定穴位处,右拇、食指持浅刺针对准穴位,在0.3—0.4cm直径范围快速点刺,一般出血量以浓紫色者转红为度。此方法治疗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鼻出血、等麻疹、疗疮下肢静脉炎等疾病均在1—4次内治愈。
5、刺局部静脉法:治疗大隐静脉急性炎。其方法是:在患肢条索状红肿的患处治疗,一般以红肿静脉管道的两端或其分支处,以及最突出的隆起处,用浅刺针快速进针。速刺3—5下,出血后迅速将火罐拔于出血部位,此时可见到火罐内开始有血液积蓄,约1分钟左右出血停止。留罐时间约15分钟,每日1次。下肢静脉曲张半年的患者,用浅刺针点刺双下肢疲滞之静脉六、七处,待出血约ml后,以干棉球止血。l周1次,3次而愈。治疗急性乳腺炎。其具体方法是:取局部结块下方之静脉,经碘酒棉球消毒后,用浅刺针快速刺人使之出血3—10ml,血止后再拔罐5分钟,起罐后再行局部常规消毒。
6、刺经络循行处络脉法:本人常用方法也是最适合风湿疼痛患者的方法。反复感冒个月之患者,诊其背部与两季肋区脉络浮现而紊乱,尤其背部脉络满布。脉诊合参,诊断为感冒,辨证为肝血淤阻,营卫不和。治以破血逐淤,调和营卫之法。取两侧期门、风门、肝俞6处之静脉点刺加拔火罐放血约40ml配合舌下静脉放血5ml,隔日1次,3次而愈。用刺经络走行部位之静脉放血法为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效果非常明显。该病人因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而就诊,后经用浅刺针刺太白、公孙之间的静脉放血10数滴后疼痛即刻缓解。
浅刺针为什么优于三棱针?
1."浅刺针"的优点:
浅刺针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对人体组织没有损伤,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治疗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远期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浅刺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刺针疗法"的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1).颈椎病:颈肌劳损、颈椎间盘脱出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征。
().腰椎病: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
(3).骨关节病: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足跟痛(足跟骨刺)、软组织损伤、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
(4.)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
(5).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
(6).神经痛: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征。
3.认识"浅刺针疗法"中的针具:
浅刺针疗法针具是由不锈钢制成,针长约0.35*5毫米左右,针柄稍粗呈圆柱形,针尖锋利的针具。
操作方法
浅刺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1、点刺法(速刺法)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约3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散刺法
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
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浅刺针对准针刺部位的压痛点,刺入(~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刺络法适用于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远期效果好,尤其适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刺络法还需结合中医风湿综合疗法效果尤甚。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5、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关于出血量
1、在刺络疗法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原则上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
①体质:一般外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妇女则出血偏少。
②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③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
中医学博大精深,深学才知不足。必须以经典为法,系统学习四大经典。中医流派众多,各有千秋,学其要点,联系经典,化为己有,用之临床,不断体验,自可变为治疗经验。
医者关系人民生命,诊治不当,轻则致人病痛,重则误人生命。清代名医陈修园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之论。我临床30余年,虽具有一定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但每临证,必做到悉心诊断,四诊详参,综合分析,谨守病机,力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上至高级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皆细心诊治,一视同仁。
学医之路行来艰辛
学在于勤知在于行选合适安全的技术
并勤、行、精、博、悟
天道酬勤